小編說:2023,中秋國慶雙節同至,普天同慶。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里,品讀和寫作詩文是我們節日里的傳統情致。本期特選取一篇關于明月的獲獎佳作,讓大家于忙碌的間隙暫棲于明月的清輝中,細嗅古今一脈墨香流轉的詩意。
山居的明月
金姝妍(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高一)
昨日畫了一張畫,讓我想起了山居的時光。
這畫的右上角是一輪圓月,月光如雪,樹木都被鍍上一層微微的銀光,左下方是深青的密林,林有泉石,居中的則是一座小院,青瓦矮墻。我在畫上題了這樣一句詩:“無意行書費評章,山中自有月晴朗?!?/span>
這是回到大連的第三日,我想念山中的老房子,也想念房頂的月亮,想念從林中打水,洗衣做飯的場景,想念在晴朗的夏夜仰望浩瀚的星空,暢想牛郎織女的傳說與人類登月的壯舉,也想念月色映照下我們捧卷在手,細嗅墨香中流轉的詩意……
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謂的“山居”,這個暑假第一次回到山中的老屋以后才有了具體的感受。
我從不知道父親走了這么遠的路,翻了這么高的山,才從山中來到城市。我說不清是怎樣一車倒一車,走了多長的路才來到這座小院。但是路途并不使人厭煩,因為是停??纯?、看看停停,不是連綿的車程,顛簸起來沒完。
沒有半句虛言,我那張畫是寫實的。山中的小院是嬌羞的、隱蔽的,使人莞爾一笑,頗有“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”的意味。因為常年不居住,門前的路已經被密林和雜草淹沒了。我親眼看著父親從墻角拎出一串鑰匙,打開了塵封的大門。屋子不大,厚積的灰塵告訴了我它的年紀。穿過堂屋,側屋的木柜子,鎖了滿滿當當的老課本和舊書。這是父親讀書時留下的。
這個夏天,在小院里,我看過很多次月出。每次月出都是各有風情,不盡相同。圓月頗具風情,彎月則有窈窕的韻味,明月磊落如石出,暈月則顯得有些羞澀:每一種月亮都似精美的詩篇,鐫著久遠的詩意。月出之后,似乎山間才活了起來。月光輕輕撫摸這人間,月色從樹林疏密不一的間隙里閃爍鉆入,隱約可望斑駁陰影,林中泉水,幽深清涼。
風便在此時起了。樹葉交錯搖動,樹頂茂密的枝葉纏雜紛繞,碰撞出特有的蕭瑟之音。泉水微小細碎的縠紋皺起,像南飛的候鳥般成群,向山下滾去。碧波粼粼的白影,樹木混合交奏的清涼樂音,月光的觸感、質感還有風的氣息,勾勒出山居真正的模樣。
小院也活起來了。母親端來幾個小凳,讓我們團坐在院中。父親給我們講起他在月色下被罰抄課文的囧事,連帶著月色也微覺苦澀。但那個時候的月亮是真亮,無需電燈也能讀書寫字,不似現在月色下幾乎路也看不清,不知是人老了還是月亮衰老了。父親說,那時,不遠的人家還有一條狗,遇到圓月從山腳跳出來,便會凄清地哭嚎,好像這奇怪的光亮喚醒了山中的魔鬼,而直至象牙般乳白的清輝撒滿了山林——那是熟悉的月光,它才停止吠叫。這種趣事讓我們禁不住笑了起來,滿院子都是歡暢的氣息,頗有幾分“竹林清談”的雅趣。
明月,是最容易引起人的詩意的。山居則使得這月圓了又圓,明了又明。難怪王維要寫一句“明月松間照,清泉石上流”。一樣是明月,一樣是清泉清秋,輞川的明月清流是終南下的通透人生,我們也就順帶在明月下對起了詩。從“一軒明月誰為伴”到“自鋤明月種梅花”,從“閑吟月正中”到“月下欲歸遲”,盡是應景的句子。在這座深山里,在這座小院里,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品味月夜的味道,偶爾相視而笑。
難怪醉翁、樂天、東坡、半山等在山野中一再流連,不喜做高官,非得為居士。文人以“居士”相尚,實際上是他們內在的價值取向與處世心態的一種外在表征。他們在物欲橫流的世俗社會人生中刻意守護、經營心靈深處那片只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,不為外物所役,求取個體的獨立與自由。所以“山居”被發明了,“幾時歸去, 作個閑人”被向往了,“對一張琴, 一壺酒, 一溪云”被提倡了,生生不息、圓明活潑的生命本質被激發了。古代的居士還講究大隱、中隱和小隱,而在今日“隱于山”就是最難得的“天隱”了。山居的意義就在于此——與山為兄弟,與水為姐妹,與樹為密友,與月為知己。這就足以使人有夜不眠,有花不戴,居于此間,度得千年。
城市的我們,早已經失去了和月亮的聯系。人們雖然寫月、摹月,甚至已經登上了月亮,但很少有人能再說出今晚幾時月亮會升起了。
——月還是月,絕不動搖。日復一日地升起,坦率地向群山敞開!
再沒有比匍匐在山月的懷里,更令人感到溫柔和恬然的了。離開山居的明月后,我寫了一首這樣的詩并將它題在了畫上:
清輝遍照松林上,
貧院有琴有詩長。
無意行書費評章,
山中自有月晴朗。
我還想要一個清輝的夜晚,滿是泉聲,和著密林的香味。如果夏天剛好熟了,月色恰恰漫過腳踝,那生命的群山,或正好棲息于一輪明月之上,時間和文字在一輪明月中廝磨。
果然,月亮還是中國人最摯愛的歸宿。
這樣的細水綿長,這樣的山居月明!
(指導老師:楊明哲)
【點評】《山居的明月》是一篇頗有文化內涵的好散文。就主題而言,我們可以從中感悟到作者對于鄉情美、親情美、自然美以及閑適文化、隱逸詩歌的贊頌與景慕。就手法而言,我們可以從中欣賞到以畫入境、虛實相生,聯想回憶、引人入勝,摹狀繪景、生動逼真,引經據典、評論生發,詩文融合、畫龍點睛。讀此文,輕松舒適,趣味盎然,是一種很好的享受。本文獲省級一等獎。(鐘湘麟 特級教師)